隨著 AI技術發展,青少年接觸 AI教育的同時,也出現了借助 AI工具完成作業現象。
最近,某小學語文教師王小梅為學生講解了AI工具在學習過程中的資料搜集、知識整理等功能,并鼓勵學生使用AI輔助完成課外作業。一段時間后,她發現盡管大部分學生的作業質量都有顯著提升,但有幾位獲得“優秀讀書報告”獎項的學生卻無法說出自己對書中人物的理解,甚至連在報告中提到的關鍵論點都記不清。
有觀點認為,青少年AI教育不可避免地讓一部分學生出現“思維惰性”,他們習慣直接復制AI生成的答案,甚至在考試中因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而成績下滑。老師要讓學生來用AI,但又怕學生亂用AI,如何做好平衡?
針對上述問題,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助理朱皓斌在參加活動時表示,“不是不能用它(AI)來做功課,但是會有一個限制”。
他認為,AI的使用需分階段引導。以學校為例,小學初中禁用計算器以夯實基礎,初三后完全開放。AI用于學習也是同理,基礎階段需讓學生自主思考,待具備知識根基后,可作為助力工具。使用 AI的場景應滿足兩點,一是難度遠超課標,二是答案開放。借此更好地培養學生對 AI的思辨能力,而非簡單依賴其解題。
朱皓斌的觀點揭示了 AI教育的關鍵邏輯,即技術應用需與認知發展階段深度適配。AI工具的介入應遵循“先筑基、后賦能”的節奏,讓學生在掌握核心思維能力后,再借助技術突破常規學習邊界。
在他看來,這種“限制性開放”模式,既避免了基礎能力培養期的過度依賴,又能在高階思維訓練中發揮 AI的創新輔助價值,最終實現從“工具使用”到“技術思辨”的教育升維,為青少年在 AI時代構建可持續學習能力的護城河。
盡管“AI+教育”正快速發展,但當前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,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讓偏遠及欠發達地區享受AI教育紅利,縮小城鄉差距、助力教育普惠。
企業積極響應,通過捐贈設備、開發適合鄉村教育的AI課程等方式,助力鄉村AI教育發展。英特爾全球數字化能力建設項目中國區總監顏厲介紹稱,英特爾已構建包含5階段、60單元、246課時的課程資源庫,供各地按需選取,解決課時難以全覆蓋的問題,并探索與師范院校合作,將短期支教轉化為長期支援機制,開發適合鄉村地區教學的工具套件,讓 AI教育真正融入鄉村教學場景。
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焦建利則給出多項建議。比如,政策傾斜,構建系統性支持框架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強化頂層設計與資金投入,完善教師培訓體系,尤其是高品質、參與式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工作坊式的研修學習;推動課程標準化與分層實施。
同時,加快加大校企合作,創新資源共享模式。地方政府要鼓勵教育信息化企業技術賦能與教育信息化資源下沉。
他還提到,要建立長效機制,組建跨區域的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踐共同體的發展,建立監督評估與社會參與途徑,建立動態評估體系,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與創新之中。
◆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、法規,遵守《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》。
◆ 尊重網上道德,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。
◆ 您在寧夏財經網發表的言論,我們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寧夏財經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
廣告熱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