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數米高的門洞,人們能感到溫度明顯下降,石窟內的景色豁然開朗。漫步其中,AI光影展在巖壁上投射出夢幻場景,各類藝術互動裝置吸引游客打卡。由石窟原始通道轉化的游覽連廊里,藝術展廳、小劇場、咖啡店、文創鋪、書吧等業態次第分布,引人駐足。
近日,游客在黃巖石窟挑選文創燈具。傅飛揚 攝
黃巖石窟自唐代起便是筑城、鋪路、造橋以及民眾建房所需石材的取材地。20世紀80年代中期,黃巖石窟的開采作業停滯,陷入沉寂。2023年,黃巖區邀請清華大學教授徐甜甜團隊擔綱設計,為沉睡的工業遺址注入新活力——歷經15個月的改造,今年春節,空間總體積達36.7萬立方米、游線總長2000余米的黃巖石窟正式對外開放。
“近年來,隨著石窟咖啡、石窟書店等新型文旅業態不斷涌現,我們察覺到這座采石礦坑蘊藏著巨大的文旅價值,設計團隊采取‘最小干預、建筑針灸’的生態修復理念,通過小規模改造激發自然景觀的整體活力。”臺州市永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陳劍說。
如其所言,在天然劇場,精彩演出輪番上演,觀眾穿瀑而入,在水道環繞的舞臺上感受藝術魅力;連接1號石窟與2號石窟的悠長廊道里辦起了以“石”為主題的沉浸式藝術展,30余位藝術家在巖壁間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……截至目前,黃巖石窟已吸引文化消費客群超35萬人次。
圖為黃巖石窟內的藝術裝置。 傅飛揚 攝
當工業遺跡與現代文化碰撞出火花,青年創客的目光也落到了鄉村。“90后”小伙譚聿恒從上海回到家鄉,在黃巖石窟開起了咖啡店。
“多虧石窟帶來的客流量,我們節假日的營業額能達到每天4000元(人民幣,下同)至8000元。”譚聿恒說,他們店鋪內還擺放著眾多與臺州飲食、文化相關的文創玩偶供游客選購。
黃巖石窟掀起文旅熱潮后,山下郎村也吃上了“旅游飯”。
“如今,我們村成立了共富公司,村民在景區從事各類工作,每天收入有150元左右。”山下郎村黨支部書記周洪剛表示,他們積極配合黃巖石窟文化中心項目推進,村集體收入從原先的一年10多萬元,到如今2025年一季度就有340多萬元。
從“生態疤痕”到“文旅富礦”,放眼浙江乃至中國,如黃巖石窟般的蛻變不在少數。
麗水市景寧縣鶴溪畔的廢棄礦場變身懸崖上的“天空之城”,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相互交融,在“旅游+”新業態和產業轉型方面樹立了典范,不斷激活鄉村流量;在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元坑鎮,曾經的廢棄礦坑成為觀山月營地,并與當地古建筑、理學文化、傳統習俗等相融合,每逢周末游人如織;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廢棄礦坑通過生態修復打造礦山公園,露營、花海等游玩項目涌現,并入選聯合國“生態恢復十年”優秀案例……
廢棄礦坑“點石成金”的故事,正在中國文旅版圖上留下新的印記。而它們的轉變,也恰是 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 理念的鮮活體現。
◆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、法規,遵守《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》。
◆ 尊重網上道德,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。
◆ 您在寧夏財經網發表的言論,我們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寧夏財經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
廣告熱線: